颗粒感

不为阅读之事,何以遣有涯之生
“年读30书,输出20篇书评”

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,便能生存。

当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-Man‘s Searching for Meaning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--维克多·弗兰克尔


其实不问生命的意义,就能活的很好的人是幸福的。

一直追问生命的意义,最终释然的人也是幸福的。

只是有太多人,在追寻的路上,郁郁寡欢了数十载。似乎得不到答案,就过不好这一生,而事实也是如此。


如果在过去,我也会说“想太多”“自寻苦恼”,就像过去的我认为哲学的存在就只是一种存在而已,至于为什么自人类社会形成初期他就同期应运而生,并不屑于费力去思考。我每天都只做想做,或应该做的事情,并不为“为什么做”感到苦恼,所以反倒达到了佛家所倡导的境界--活在当下,那时候是快乐的,没有太多选择权,但是快乐。


而在经历近30载的世事沉浮之后,而今最困扰我的问题就是“为什么”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,为什么不能不做。一旦开始思考,一切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。

但是有疑问是必须找到答案的,

你说‘’不要想不就好了“

不行的。

你说‘’人生的意义就是赚钱"

嗯,不是。

你说“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”

。。。你滚

所以一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,我们就开始变得奇怪,面目就没那么可爱了。像个怪老头,琢磨一些常人不屑于琢磨的事情。

而这,正是多年前那些哲学家思考的事情,他们想明白了,还捣鼓出一个理论,供后人学习膜拜。所以哲学很难,因为只有真正经历过,思考过一定深度的人才能真正领悟,就像佛家的禅一样。


那些按照字面意思觉得简单 的人,要么是傻子,要么真是高人。

回过来说下这本书,作者是一个精神病学教授,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还者,创立了legotheropy, 意义的心理治疗方法。

全书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:

第一大部分,占比70%,从心理学角度去回顾了自己集中营中的经历。分析了自己以及集中营中其他狱友在各阶段表现出的心理学特征,很有意思。

第二部分,就是理论总结。因为有了前部分的支撑,这部分的内容才有一定意义上的可信度。

其实很多心理学术语的描述我并没有看的很懂,作者的文笔也只是说是so so的水平,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一定程度的震慑感,在于作者给了“人生的意义”一个答案。

我在豆瓣上看过很多人对这本书的高评价大多也源自此。

人生的意义在于:承担,负责任。

当我们询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,通常也是我们具备一定选择权的时候,可以做或不做某件事。这时候把主位颠倒一下,不要想我们该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,而是,当生活给了我这个议题,我该这么去承担,让它变得有意义。

比如你现在很无聊,做什么都劲,试想一下,如果这是生活扔给你的一个议题,让你很无聊,你该怎么去处理这个事情?

是不是突然有好几种idea 出现?

我将这种转念的方法称为:上帝之眼。

其实我有时候想,为什么我们会累?因为我们都是超人,要决定好多事情,要把控好多事情,如果暂时把一切交还给生活呢?


那么该如何去寻找意义呢,作者也给了三条路(其实我觉得上面的上帝之眼就很够用了):

1.  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
2.  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到某个人
3.  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

第一种就是世俗所谓的成功,事业。第二就是爱,爱有无穷的力量,去爱人吧,爱人者也拥有无尽的力量。第三我没能体悟。


最好总结一下:

尼采说: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,便能生存。愿所有人不仅能活,而且快乐。




评论
热度(41)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颗粒感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