颗粒感

不为阅读之事,何以遣有涯之生
“年读30书,输出20篇书评”

我感受到一种永恒,我想尝尝那种永恒的味道

《你当像鸟,飞往你的山》--[美] 塔拉·韦斯特弗

被这本书的推荐词吸引,比尔盖茨推荐,畅销榜霸榜,比我看过的第一夫人的自传评价还要高。看完之后,倒不像评论说的各种被激励,倒是作者自我觉察苏醒的过程让我有一些共鸣。


用一句概括本书的主题:

一个女孩通过教育,拓展视野,逐步摆脱家庭PUA,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故事。


书本的主要内容以及背景网上都查得到,这里就从家庭PUA和个体觉醒的角度谈谈看这本书的感受。

  • 家庭PUA

父母或家人通过思想控制的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,像本书这般详细,并以第一视角去描述还是第一次看到,这种置身其中的无奈和震惊,感到很不可思议。


父亲是这个家庭的绝对权威,却有着双向情感障碍,或者说是被迫害妄想症,不信任文明社会,只相信自己。用最原始的方式生存,养育子女,子女对他与其说是爱的结晶,不如说是协助他完成自己意志的劳动力而已。


但人都会有觉醒的一天,哥哥中有两个都开始偷偷学习,向往文明社会的知识,作者作为较小的女儿,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,慢慢喜欢上音乐书籍带来的精神愉悦,但这些都只能偷偷进行,因为会违背为父亲付出时间的原则。在整个家族前往实现自我的路上,哥哥们好像更容易,性别差异体现,哥哥一旦做了决定,离开家,只是断了父亲的支持,但作者作为一个女孩子,一旦摈弃为家庭服务的社会规则,便被扣上“妓女”“不贞”的帽子,所以在作者的一生中,“妓女”这个词一直像一个紧箍咒带在她头上,让她穿衣不敢露出皮肤,以自己的女性躯体为耻,除了断了父亲的支持,还有精神诅咒。


整本书,作者都在逃离这个诅咒,一点一点挣脱,每挣脱一点,就要脱掉一层皮,我相信一直到这本书完结,作者30多岁,她都没有真正逃脱这个诅咒。

一开始很不解,哥哥如此暴力羞辱,父母精神打压,为什么她从来不恨他们,脱离父女关系这么难吗?

仔细去体会了一下,这大概就是“爱”在其中起的复杂作用。父母爱的方式很极端,并不是她想要的方式,但毕竟也是爱。就像我们自己跟原生家庭的关系,有各种纠葛,但也有爱,使人绝望又难以割舍。


  • 个体觉醒

个体觉醒的过程,不是突然间的灵光一现,跟悟道不一样。是一个反复反复的过程,时而觉得以我为尊要起飞,时而又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。毕竟一个信念从小坚持到大,要改变是如此艰难。


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作者逃离父母,又回到那座山里,继续被碾压虐待,新的信仰崩塌,又是新一轮的逃离.... 一直到最后,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基准线,不回那座山,不回那个家里,只在镇上见家人,来守住自己的心理阵地。但我悲观的估计,如果发生更严重的挟持,比如父亲的离世,她会不会又失去阵地?


不知为何,这本书看完,不但没有激励到我,反而让我陷入一种忧虑或者说是浅浅的绝望。尽管本书的中文名叫Education,但90%的情绪萦绕在一种无法逃离的绝望里,剑桥的生活,新世界的男友,哈佛的新生活,都没有让作者产生可以比及那股家庭绝望同样深度的快乐,反而她为了得到父母畸形的认同,陷入抑郁,都可能放弃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。她坠入深渊太久,已经忘记了阳光微风的轻盈。


也可能是我太贪心,想要看到真正的happy ending,想看到作者真正的脱胎换骨,甚至是激进式地与家庭决裂,获得自我的新生,人应当为自己而活,不应该被这些生来的枷锁束缚。


这或许也是我内心的渴望? 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


null

评论
热度(4)

© 颗粒感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