颗粒感

不为阅读之事,何以遣有涯之生
“年读30书,输出20篇书评”

即使深陷沟渠,也要仰望星空

《一分钟心理学》--壹分钟心理学

很早之前,基于对人性的好奇,就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。

前段时间,看了《穷查理宝典》,看到查理如此推崇心理学,并认为各个学科的人都应该学会心理学基本要义,并与自身专业相结合。开始用另一种视角去看待心理学。

或许人生的很大奥义都在心理这本学科上。

相对于塞利格曼等专业的心理学家,这本书就是儿童杂志级别的,每个概念都只有短短几页,浅显的描述一个个心理或社会现象。比如腐女,比如同性恋,比如抑郁。

所以了解某个事情的大概,知道“哦,原来是这么回事”的人,挺好的。对于想深入了解心理学的人,这本书就不太适合。

看书时最美妙的时刻,就是将理论与自身的经历相结合,然后“我去,这个就是我!原来我不是变态!全世界有30%的人跟我一样呢”,这种恍然大悟的沾沾自喜,让我每看到一个,想起一个朋友的事情,就发给他们看。

比如一个朋友年前刚与前女友分手,他们之间的关系刚好是“焦虑型+回避型”,而那个朋友作为焦虑型的一方,在关系中非常痛苦,尝尝觉得另一半不热情,不在乎他的感受。而他的女友,在他表现出如此痛苦的情况下,也深感内疚,却一点也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。

当我们站在理论的角度再去看这个事情的时候,知道是性格类型的不同,不是“爱”本身出了问题,那么或许能更好的接纳并改善这段关系。


“焦虑型”的关系来源于小时候跟母亲 关系:

如果一直被母亲完整的爱包围,那个体就会有安全的关系心理;

如果母亲情绪不稳定,时冷时热,那个体就会有焦虑的关系心理;

如果母亲一直很冷漠,那个体就会有回避的关系心理。

这么一看,我自己似乎也是“焦虑型”的关系心理,会在意对方的看法,渴望亲密关系,会很在意陪伴,时长担忧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是不是如一。

那么我应该找一个“安全型”的对象,关系才容易稳定。或者更根本的,我应当改变自己的依恋关系。


一分钟心理学,一分钟的心理学知识,却需要10分钟的认真思考,100分钟的自我调整。希望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好。





评论
热度(1)

© 颗粒感 | Powered by LOFTER